临江仙·给丁玲同志赏析
-
临江仙给丁玲同志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
丁玲平生有两件得意的事情。一是她在1933年5月被国民党特务绑架,解往南京,鲁迅先生听到外间传言,以为她已遇害,写下了《悼丁君》一诗,诗曰:“如磐夜气压重楼,剪柳春风导九州。瑶瑟凝尘清怨绝,可怜无女耀高丘。”
壁上红旗飘落照②,西风漫卷孤城③。保安人物一时新④。洞中开宴会,招待出牢人⑤。 纤笔一枝谁与似⑥?
三千毛瑟精兵⑦。阵图开向陇山东⑧。昨天文小姐,今日武将军⑨。
这首词最早发表在《新观察》一九八〇年第七期。
再就是她在1936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,乔装辗转于11月初到达保安。在奔赴前线后,毛泽东为她填了一首词,就是这首《临江仙》。
丁玲是经过党组织培养的左翼作家,又刚刚坐过国民党的监狱,所以在她到达党中央所在地保安后,立刻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界、妇女界的热烈欢迎。中共中央宣传部特地为她举办了一场欢迎宴会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张闻天、博古都到了场。会后,毛泽东一度问丁玲打算做什么,丁玲表示愿意当红军,毛泽东即表赞成道:“好呀,最近可能还有一仗要打,正赶得上。”11月22日,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———中国文艺协会在保安成立,丁玲当选为主任,随后便随红军总政治部出发,上前方去了。西安事变后,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率主力部队向西安方向运动,丁玲亦随军南下。毛泽东便写了这首词,附在拍给陇东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,遥赠给她。可见,毛泽东是一直关注着丁玲的。
全词以丁玲行踪为脉络。“壁上红旗飘落照,西风漫卷孤城。”开头两句写丁玲来到保安时,已是初冬的景象。在唐诗中,“孤城”多指边城。而“孤城”与“落日”联系在一起,如“孤城落日斗兵稀”(高适)、“夔府孤城落日斜”(杜甫),又往往与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绪相关。然而在这首词中,“孤城”指保安,没有传统的意味。因为保安这座昔日的“孤城”,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,进驻了大批人马,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首脑机关的所在地。虽然已经是“西风漫卷”———初冬的天气,保安城却一派生机。“壁上红旗飘落照”,首句就给人以红旗飘飘、森严壁垒的感觉。现在,丁玲已经来到革命大家庭,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了,句中隐含欣慰之意。“红旗”在毛泽东笔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,是红色政权的象征。“西风”也是毛泽东常用的意象之一,本指秋风,也可以指初冬的风。其他的名句还有“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”(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)、“六盘山上高峰,红旗漫卷西风”(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)等。古人认为,西方主兵,在五行中对应于金。“是谓天地之义气,常以肃杀而为心。”(欧阳修《秋声赋》)“西风漫卷孤城”,用毛泽东的话说,就是还有仗打,这就为以下写丁玲的从军作了铺垫。
传统诗词写法,是“说一说,加画一画”。(流沙河语)前面两句已经画一画,接下来就说一说———“保安人物一时新”,这句话是由丁玲的到来引起的,是说丁玲的到来为保安的革命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。但又不仅仅是说丁玲。
自从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,在中国的西北竖起了大旗,就不断有人越陌度阡,奔赴延安。所以丁玲的到来,才有这样隆重的欢迎仪式。丁玲后来回忆说,那时的感觉完全是被温暖包围着、被幸福浸泡着,只有一个念头:到家了!
“洞中开宴会,招待出牢人。”两句写欢迎宴会的情景。据亲历者讲,当天的宴会是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窑洞里举行的。作为窑洞是够大了,可是作为会场还是有限的。这两句可以说是质木无文,却也因其朴素,转觉真切,甚至有点幽默。“洞中开宴会”,条件是艰苦的,同志的爱却是真诚的。这使人想起曹操《短歌行》的吟咏:“越陌度阡,枉用相存。契阔谈宴,心念旧恩。……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词中称丁玲为“出牢人”,当然是实话实说。但至少包含两重意义,一重是丁玲坐过国民党的监牢,为革命吃苦了,有表示慰问的意思。另一重是丁玲终于被营救出来,重新获得自由,有表示庆贺的意思。
马克思有句名言:“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。”毛泽东搞武装斗争,也说: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。”但他同时也重视思想战线、文化战线的斗争,重视笔杆子的作用。有人认为,毛泽东思想威力之所以强大,就有一半要归功于他的口才、他的文笔。连胡适都说,在共产党里,毛泽东的白话文是写得最好的。丁玲是一个作家,主要是用笔战斗的。巴尔扎克曾经说:拿破仑用剑做到的,我要用笔来做到!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:一支笔可以抵三千毛瑟枪!
近代诗人宁调元《某报出版祝词》云:“一线光明漏旧京,九州生气走春霆。微言未绝阳秋在,毛瑟千枝撼可曾!”是化用这句话。孙中山在1922年与报界的谈话中说:“欲得真正统一,尚须大家奋斗,今后奋斗之器,不以枪而以笔。常言谓,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。”(《与报界的谈话》)是引用这句话。毛泽东这首词的过片,也引用这句话,特将“一支笔”说成“纤笔一支”,切合女作家身份,形容其文笔细腻。“三千毛瑟精兵”顶住上文,引出下文———丁玲竟然投笔从戎,准确说,是携笔从戎。“阵图开向陇山东”,这句一面描绘军容,巧妙地呼应“三千毛瑟精兵”,一面暗示丁玲的行踪。
“昨天文小姐,今日武将军。”这两句是对丁玲携笔从戎的高度赞赏。毛泽东一向主张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学习,主张劳动群众知识化、知识分子劳动(战斗)化。丁玲心甘情愿当了红军,他怎能不高兴呢。这两句的对仗粗豪。“昨天”对“今日”,文白混用,不甚考究。“文小姐”,倒也罢了。“武将军”,在铸句上有点犯复,不过,这也不要紧。这是率性而为,不计工拙。古代大书家作行草,涂改是难免的,但后人欣赏的就是那一份率性。读毛泽东此词,亦应作如是观。 (周啸天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aqkss.com/wenzhang/18973.html